近年來國際情勢逐漸明朗,美國總統川普再次推動「美國製造」策略,尤其明顯反映在稀土和銅等關鍵戰略資源上。美國似乎不願再受到其他國家的資源掣肘,因此重新提升供應鏈自主性,強化貿易保護主義。
回顧歷史,美國曾大力推動自由貿易,拆除貿易壁壘,鼓勵全球資源最優化配置,讓具備成本優勢的國家生產低價且優質的產品。美國也因此長期享受到廉價商品的好處。然而,這種「過度享受」的結果導致美國貿易赤字持續擴大,同時其他國家對美國市場出口的依賴度也大幅增加。
如今,美國開始重建貿易壁壘,以保護本土產業及確保國家安全,這使得其他國家在談判桌上的籌碼明顯不足。事實上,美國這種策略性轉變,隱含著更深的經濟動機:透過美元相對貶值,促使其他國家的貨幣升值,進一步降低自身巨額債務的實質負擔。
美國看起來打算透過推升他國貨幣、讓美元相對貶值,不僅可以減輕自己還債的壓力,還可能讓自家出口更便宜,進而刺激國內製造業復甦。
但這樣的做法會產生副作用:通膨。因為當全球貿易障礙升高、生產成本上升、原物料價格被炒高,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,也就是我們日常買的東西會越來越貴。不只是美國自己會感受到通膨壓力,全世界的消費者也會跟著買單。
舉例來說,如果某家公司原本從亞洲低成本國家進口零件,現在因為被課重稅只好轉向本土或其他更貴的來源,產品價格自然就會上漲;而原物料像是銅、鋁、稀土等,若美國自己要挖、要提煉,成本更高,也將反映在電動車、手機、甚至日常用品上。
此外,當美元相對貶值,外幣升值,我們進口的產品成本也會變高。以台灣為例,原本進口的美國商品可能變便宜,但我們自己出口的產品卻變貴,競爭力降低。如果再加上能源價格上漲(例如油價、天然氣),生活成本就會全面提升。
換句話說,這場由美國發起的供應鏈重組與貨幣戰略,不僅是一場經濟重分配,也可能是一次全球消費者錢包的「無聲收稅」。
面對這樣的國際趨勢,投資人應提高警覺,及早因應,以避免在全球通膨浪潮中蒙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與風險。對我們小資族而言,更需要重視資產配置、消費習慣與通膨保值工具,例如考慮投入實體資產、抗通膨類股或具備定價能力的企業,來保護自己的財富。
在這場看似遠在華府的地緣經濟風暴中,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參與者。
理理Coco 的投資觀念筆記
Coco’s Investment Notes|小資也能懂的投資世界,用筆記陪你一起理出財富邏輯。
免責聲明|Disclaimer
RDpapa網站與「理理Coco 的投資觀念小筆記」(Coco’s Investment Notes) 所提供之所有內容,僅供學習與交流之用,並不構成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或買賣標的之推薦。
本網站所整理或分享的觀念、資料與市場資訊,來自公開資訊、第三方資料平台及作者個人學習經驗,已盡力求正確與更新,但無法保證其即時性與完整性。使用者應依自身判斷與風險承受能力,自行做出投資決策,並自負盈虧。
網站內容包含但不限於:產業分析、個股追蹤、技術分析、每日股市行情觀察、AI 與機器人相關概念股資訊等,均為個人觀點與學習筆記之整理,非為財務顧問、證券分析師或持牌專業人員提供之建議。
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已理解並同意上述聲明。如需投資建議,請諮詢合格之財務顧問或投資顧問。
理理Coco|Coco’s Investment Notes
一邊和專家學習,一邊寫下實用的觀念和思考方式。希望把複雜的投資世界,轉換成簡單、容易理解的筆記,與同好一起成長,一起練習成為更有底氣的投資者。
~並專注於AI與機器人領域
